互联网巨头“抢注”医疗设施,红极一时的智慧医疗是“昙花一现”还是时代的必然?

2021120808292154

健康,这个被视为与自带“辐射”的电子产品针锋相对的概念,近年来,却引发了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竞相关注。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试图将二者结合,推出互联网+医疗全新生态。而这一创新卖点,也愈发成为一剂刺激消费者购买热潮的强心剂,推动了越多越多的科技创新公司,走向了保持竞争优势的产业制高点。

①可穿戴医疗产品

华为首款「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获批生产

11月2日,广东省药监局发布了《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人试点品种清单》。材料显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作为申请人,成功注册了一部医疗器械,名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VID-B99)

文件中介绍,华为这款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为二类医疗器械。此外,华为还有三款医疗器械依次进入了审批,分别是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MLY-B10、MLY-B11)、心电分析系统(ECG-1)和心率失常分析系统(PPG-1)。

2021120808292616

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对该消息进行了证实,其表示,华为首个腕部血压检测设备已通过临床试验并获得注册证。于此同时,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则在媒体发布会上声称,“华为首款可以测量血压的智能手表通过了医疗器械注册检验,预计下半年可以正式上市。”

对此,业内人士展开分析,认为“这一消息意味着华为的智能穿戴设备也发展到了从简单的运动记录到健康监测的全新阶段,其已从简单的穿戴设备研发,迈入了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

主流观点认为,“华为的研发能力或将成为其在智能手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华为可能会独立开展一条医疗器械产品线,如推出可实现血压测量的智能手表,并有可能在其他智能手表中集成这些医疗功能。

2021120808293119

在当今时代,具备血压、心电等人体健康数据测量功能的智能手表其实已屡见不鲜,但基于医疗判定的准确性出发,智能手表采集的大部分数据尚不能正式作为医学诊断依据。而如今,华为取得了医疗器械二类证书,结合二类医疗器械后的智能手表,显然有能力作为正式的可穿戴医疗产品,改变既往被动的局面。

截止至目前,华为借助智能穿戴进行血压测量的设备尚未公开问世,但消费者对此已是不无期待。

②布局智慧医疗设备

手机圈老对手的新一轮争锋

搅动着智慧医疗器械的一潭深水,华为同样迎来了与其他手机圈老对手的新一轮PK。

OPPO为例,其早在2020年9月24日便推出了OPPO Watch ECG。

2021120808293533

这款智能手表具备ECG持续监控功能,可以进行专业级的心脏守护,其取得了NMPA医疗器械二类证,是国内首款获证的可穿戴医疗型智能手表

此外,华米最近推出的最新款Amazfit 3 Pro,则配备了实验性质的血压检测功能;在最新问世的华米Amazfit GTR 3和GTS 3系列智能手表中,华米也升级了心率、血氧、压力和呼吸测量等在内的6通道配置,展现出支持房颤心律失常自动甄别、夜间睡眠质量分析、零星小睡记录等多重健康功能,这也从侧面显示出小米进军医疗器械领域的决心。

2021120808293975

相比于国内的争锋,海外苹果大厂更是先人一步,率先在硬件段完成了对于智慧医疗设备的布局。

早在2018年,苹果ECG APP及心率不齐提醒功能就通过De Novo通道获得了FDA审批;2020年10月,其获得了FDA的510(k)Ⅱ类医疗器械认证;2021年6月21日,其正式获得我国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

除此外,苹果还以强大的检测能力为依托,不断提升Apple Watch的功能丰富度。早在2018年,苹果的Apple Watch Series 4 上就推出了ECG 心电图检测功能。

2021120808294442

其目前推出的Apple Watch Series 6也可监测心脏,一旦发现心率过高或过低,心率app便会发出预警提醒。ECG心电图功能只需30秒就可区分出窦性心律,判断心率是否正常,不齐或者伴有窦性房颤,并在iOS的健康APP中绘制出带有详细数据的心率图,使用者可以按照PDF形式进行保存。

在电子手表全面升级的基础上,苹果又推出了基于算法的可穿戴装备,并在欧洲申请了一个智能服装 / 智能纤维专利。

2021120808294899

这种可穿戴智能纺织品采用了智能纤维,可以应用在臂带、钱包、袖套、口袋,以及电子设备可以插入的其他结构中,进而替代电子手环/手表。网友推测,苹果此举意在为其后续提供良好的个人客制化医疗服务埋下伏笔。

③研创手术机器人

腾讯投资Versius研发智慧医疗“自动化”

同样是在今年,大厂腾讯也继续着其部署智慧医疗的脚步。

6月28日,腾讯和Chimera等国际投资者参与了CMR Surgical(CMR)公司总价值6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一直致力于新一代微创外科手术器械以及新型手术机器人系统Versius的开发。

Versius的器械外形参照外科医生手和手腕的灵活性以及活动范围进行设计,它足够灵活,可以应付各种腹腔镜手术,并减少医生操作过程中的压力和疲劳感,可以通过与外科医生协作工作改善病人的预后。

2021120808295255

Versius仿生人体手臂采用独特的四轴腕关节专利设计,可以凭借3D高清画面进行仪器控制,做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姿势。它还可捕获有意义的数据,以此对手术团队进行实时反馈。

Versius开发有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其机械臂被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基座上,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使得机器人可以在手术台周围移动。

此外,设计者还优化了人机交互功能,从而有效减少外科医生经常被迫倾斜、弯腰,以及伸展手臂等尴尬的状况,进而减少重复性劳损(RSI),背部、膝盖和颈部受伤,延长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

2021120808295547

就在本月,Versius系统在英国完成了其首个妇科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它只通过很小的微创切口就可进行复杂的子宫切除术,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无需在医院停留数日,这给医疗人员及患者提供了双重便利。

与之类似的,还有国内美团的一系列花式操作。

一个月前,美团参与了康诺思腾公司总价值5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美团龙珠,是美团创始人王兴于2017年成立的风投公司。

其投资的康诺思腾被称为“国内新型技术手术机器人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手术机器人产品研发、临床试验、新产品布局以及行业领先技术平台的建设。此举也这标志着美团正式涉足医疗机器人领域

2021120808300168

关于智慧医疗设施的打造,美团首席执行官王兴认为:”互联网+医疗卫生产业已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标准配置。”

在王兴看来,科技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推动医疗科技进步,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④巨头大厂纷纷下海

攻克“互联网+医疗”新时代堡垒

在大浪淘沙的时代进程中,埋头打造“互联网+医疗”专属器械的巨头已是数不胜数。除却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等互联网企业陆续布局,“外行者”格力、瑞幸也都纷纷跨界而来,众多VC/PE更是早已汹涌杀入。

2020 年 3 月,京东出资成立无锡京东乾丞贸易有限公司,将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列入经营范围。

紧接着,2020 年 4 月,阿里器械盒马鲜生投资了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主要负责第一类及第二类医疗器械的销售。

随后,腾讯推出一款肺炎 CT 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产品,并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可用于医学影像的接收、显示、输出等,可供临床使用。

而早在2017年,腾讯公司就已正式研发出一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觅影,这也是腾讯首个应用在医疗领域的AI产品

2021120808301234

在CHINC 2021大会上,腾讯智慧医疗总经理张国栋则鲜明地指出,“腾讯将全面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服务,依托自身在消费端和企业级应用领域的连接能力,推动先进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做好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助手。

另一边,百度早在2019年2月,就在经营范围中增加了医疗器械二类、三类业务,后来又投资了东软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

今年9月,字节跳动也是接连投资三大医疗板块,涉及心理健康、产科儿科以及肿瘤治疗。科大讯飞更是与广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明要共同探索建立“医药+智能”发展新模式,合力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甚至连中国移动,都研发了一款“便携式彩色超声仪器”,并获取了外观设计专利,旨在将其用于医疗检测。

伴随各大巨头纷纷入局,智慧医疗设施建设也开始迎来更加崭新的面貌。

智慧医疗设施“百放齐放”

前景何去何从

对于智慧医疗设施的未来前景,一方面,一个产业的繁荣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强调,“要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重点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研发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内的众多智慧医疗设施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120808301636

而据《2021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0-2025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20%,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

另一方面,与这些不断增长的机遇并存的,是人们对开展智慧医疗所面临的痛点、难点的关注。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对此表示,“尽管市场将焦点放在提升临床诊断与效率上,但临床专家更需要的是完整准确、定时更新的医疗数据。”换言之,在智慧医疗发展道路上,提升智慧医疗设施,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检测精准性,仍旧是重中之重。

除此外,伴随互联网与医疗技术的融合,包括用户个人生理数据在内的数据隐私问题,也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21120808303023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认为,“虽然人工智能重塑了医疗系统,但在应用上还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扩展等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则表示,“有些创新的产品没有标准,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方法来检测它、判断它是可靠的、安全的,这本身是非常难的课题,AI本身有些东西难以判断,比如不透明的算法。”

基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国家政策在不断鼓励创新式医疗器械产品的发展,但其在发展中面临的数据准确性问题,隐私问题以及医疗认证和监管问题,同样也是智慧医疗之路上亟待解决与克服的难题。

未来,这个答案还是要由投身于智慧医疗的厂商们共同谱写。

而这个谱写未来的过程,也将受到来自全国人民的一致监督与见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前途科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cesspath.com/insight/5701178/

(0)
一酎蓝的头像一酎蓝
上一篇 2021年12月8日 下午2:12
下一篇 2021年12月9日 上午9: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