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报告《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以下简称《总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陈祉妍教授率团队撰写完成。《总报告》对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021至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共采集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内的总样本逾19万份,《总报告》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6859份,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部地区占47.0%,中部地区占24.4%,西部地区占23.9%,东北地区占4.7%。男性占42.5%,女性占57.5%;平均年龄36.0岁;城镇户口占66.6%,农村户口占33.4%。
本次调查使用的工具,首先是历年“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核心监测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同时使用了《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心理健康服务问卷》等。
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情况
1. 心理健康风险随年龄增长、收入增加而减低
结果发现,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本次调查的抑郁风险检出率略低于2020年调查的数据。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其中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年龄与收入。
本次研究发现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显著低于18~24岁年龄组,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
不同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本次研究发现,随着月收入的增加,抑郁风险检出率呈曲线变化。月收入2000元以下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收入组。
不同月收入下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2. 各类职业群体呈现不同的心理健康特征,差异突出
以抑郁为例,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的是无业/失业人员,高达31.0%,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的是管理人员,为3.2%。
不同职业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不同职业人群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上也展现出不同的剖图特征。
不同职业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维度得分
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1.工作状态异常影响心理健康
分析工作状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无工作岗位/失业/待业人群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当前虽有工作岗位但基本没进行工作的群体,抑郁风险检出率次高,与无工作岗位/失业/待业人群非常接近。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的群体是每天工作时间与平时相似的这组人群,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状态是较为稳定的。相比之下,工作时间变动,无论是更少或更多的工作时间都会显著增加抑郁的风险。
不同工作状态的抑郁风险检出率
工作倦怠对抑郁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可以看到,严重工作倦怠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超过40%。存在工作倦怠但程度不严重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4.4%,略高于平均水平。不存在工作倦怠的组别中,抑郁风险检出率则很低。这一结果显示,需要关注严重工作倦怠者的抑郁风险。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前途科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cesspath.com/report/582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