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千亿估值独角兽WeWork IPO消息的影响下,联合办公和孵化器成为了创投圈的全新关注热点。
尽管,后续WeWork的IPO计划惨遭“滑铁卢”,又恰逢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急速洗牌的情形之下,大部分创业者仍旧达成了同样的共识:创投机遇往往蕴藏于变化和挑战之中。
现如今,在尚未完全渡过寒冬的全球大环境下,企业又将需要依靠哪些方式,寻求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孵化器领域的典型企业太库(Techcode),在CEO唐亮的带领下,针对当下的企业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不走寻常路的答卷。
①谈孵化和创业
以科创合作,兑现服务价值
自2015年年初布局硅谷至今,几年时间里,太库已经从坐落于北京的科创优质孵化器,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其先后在德国柏林、韩国首尔、以色列特拉维夫、芬兰赫尔辛基等全球最具创新力的7个国家、21个城市,建立起了31个创新空间和加速器,并积极在人工智能、大健康和新材料等领域投入大量精力。
作为一家专注于科创企业培育和创新资源整合的科创服务科技企业,太库全球CEO唐亮以“1+3”的创新打法,形容太库当下的孵化模式,分别是“1个核心优势:全球创新资源整合;3个落脚点:遍布全球的实体创新空间、全球独角兽中心,以及TechBook线上科创合作平台。”
其中,TechBook线上科创平台主要为B2B模式,服务对象以初创企业为主,可以称之为是太库孵化器的“线上版本”。
按照唐亮的说法,“此举意在脱离地理和物理条件的限制,从更广阔的渠道获得有前景的初创企业,同时也提高单位面积内服务企业数量和质量上的效率。”
相信此种方式也可为部分企业提供借鉴参考,助推企业在后疫情时代下,尽快调整节奏,恢复正常的经营步伐。
有别于孵化器+联合办公的双重运作模式,唐亮接手太库后,更注重使公司“回归孵化器的本质”。他对太库未来的构想是,“以服务初创企业和成长期企业为重点,专注于孵化创新,培育产业。”
自硅谷而来,含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他,在与海外和中国创业者的深入接触和了解后发现,“海外创业者很多跑得不如中国团队快,但在原创能力上比较强。海外团队在技术方面擅长从0到80%这部分很快速地推进,能静下心来做开创性的研究。而中国的创业者更擅长从80%以后这部分的推进,也就是说更擅长很快地将技术落地到市场中。”
“如果能将中外创业者的这两种特点结合起来,中国团队帮助海外团队尽快地赶到deadline,海外团队能在thinking上帮助中国团队,那么从0到100%的整个过程就是完整的了。”目睹了中外创业方向存在的巨大差异后,唐亮进一步总结道。
②谈疫情和转型
黑天鹅催生科创转型机遇
如果说,运作模式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小形势”,那么,外部环境就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形势”。
面对疫情尚未结束下的大环境,唐亮同样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疫情场景下,人们必须要减少线下接触,所以带来了一系列的非接触场景下的需求。”在投中网Vtalk线上沙龙“空间孵化专场”大会上,唐亮一边回忆起2003年SARS爆发后的行业变化,一边说道,
“这一次的疫情之后,有更多的线上服务业迎来新的机会,比如说线上医疗的价值在新的场景上得到了放大,再借助这一次疫情能够更快的被市场所接受。但这两次也有明显的差别的,从体验的要求上来讲,电商比线上协作要容易很多,当时可能注重的是价格和品类的丰富。 现在则更注重于效率和体验,对于非接触式的场景本身还有很多的体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是我们的机会。”
对话谈及到盒马的灵活用工模式,唐亮则侧重对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表示了赞许,其称”除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盒马还拥有非常强大的大数据能力,对于需求能够精确到附近的一两公里,甚至对于某些模块的需求能够提前预判,知道接下来几周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来完成这些任务,同时在技术方面它的店内又使用了机械化的自动分拣系统。”
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唐亮用几句话总结了后疫情时代下企业的转型之路:“行业自救的方法之一就是线上转型。首先梳理线下工作是否有标准化的流程,把这些能够标准化的程序、能够反复利用的内容都放到线上来,把一些线下受局限的、人力成本高的任务进行标准化、智能化的优化。”
此外,他还对后疫情时代下的行业发展进行了预测, “对于黑天鹅催生的新机会来说,确实是会有不少的新机会的,包括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说我们的企业能抓住这些机会,尤其能够通过尝试知道,在什么时间点什么机会会发生,来抓住这些机会的话,也许他们能够加速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比如说跟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结合。”
③谈科创前景和未来
随风而行,拥抱时代的风口
时间回溯到唐亮在斯坦福进修博士课程期间。据他回忆,他的导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往往最具有创新的潜力,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去深挖。”
这句话在此后的无数个岁月里,提醒着唐亮,要时刻注意将视野保持在一个相当宽广的范围内。
此后,在出席合作伙伴的公开活动时,唐亮谈及了斯坦福鲍哲南教授研发的一种电子皮肤,其结合机械手可实现精准抓取,还可控制使用力度,使机械手像人类的手臂一样,拿起一枚水果而不损坏它。
以鲍教授的这一研究项目为引,唐亮对外传达了他对科技趋势的一个预判:“随着计算机、互联网、AI几十年来的积累,我们的物理世界呈现数字化趋势,目前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是我最重视的技术领域。”
之后,在唐亮的牵头下,太库在硅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AI主题加速器。随后,又有了陆续成立的“大健康垂直加速器”、“新材料垂直加速器”等项目。
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办,唐亮全面分析了智能化时代下的重重机遇和挑战,他认为“认知智能的突破会诞生一系列新的产业巨头。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层出不穷,但大多涉及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很难看到认知智能的独角兽出现。同时,很多认知智能应用难以落地,技术本身带来的市场优势不足,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取的价值受到了限制。认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场景要考虑技术可行性,也要考虑商业要求,一方面需要跟行业结合,另一方面需要专家不断训练系统,能够标准化迅速扩张从而形成行业的壁垒。”
到了2020年,一浪未平,一浪又起。新基建的发展迎来了迅猛扩张,唐亮猛然间找到了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而燃起了将科创与新基建结合的创新设想。
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坦言,“有能力、有技术、有前瞻性的科创企业天然适合承担新基建的任务,随着新基建的推进,中国在人工智能、5G、轨道交通等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会为高科技企业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会迎来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面对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唐亮始终不忘将科技的发展与祖国繁荣振兴的规划远景相结合,他在企业年末致辞中强调,“我们现在正处于时代的风口,科技将在根本上重塑世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供应链汇聚在同一个国家。”
此外,他也多次在重要对外会议上表露类似的决心和主张, “当前科创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做出两个判断: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对产业转型的需求愈发强烈,科创行业的重要性和受国家重视程度也愈发水涨船高;其二,创新型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它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资金的支持,这让那些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获得了更大发展的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初创企业有更广泛和更多样化的需求——我们称之为跨越式发展的需求,这需要更多的外部力量和服务来帮助解决。”
作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科技板块成为了众多创业领域中脱颖而出的“领头羊”。
2018年11月,中国提出创立科创板的构想,也明确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产业扶植方向。
投身科创领域的任何一家公司或个人,一夜间都仿佛站在了时代跃迁的风口之上。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场正和游戏,科创板的设立将持续吸引广大人民币资本、高层次人才进入科技创业公司,加速科创企业成长。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分享这些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的增长红利。”唐亮说。
而对于自己和公司的未来规划,他则引用了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段著名的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前途科技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ccesspath.com/tech/5705669/